消费经济
    主页 > 期刊导读 >

快递业对消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快递业是改革开放的典范性标杆性行业,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巨变,基本面持续向好,结构持续优化,区域均衡度明显改善,市场集中度快速提升。传统需求依然强劲,新需求不断涌现。资本、科技持续流入,要素资源持续活跃,七家快递企业上市后,投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加速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转变。截至2018年底,我国快递业务量突破500亿件,超过全球一半,国际地位大幅提升。同时,快递业的发展对支撑消费、降本增效和新增就业等方面作用凸显,总体贡献日益显现。

从快递业看经济基础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日益凸显。2017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8.8%,连续三年超过50%。2018年前三季度贡献率达到78%,比2017年末提高了近20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同时,国家也愈发重视消费经济的发展,2018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这是我国首次在消费领域出台政策文件,促进消费发展上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

快递业是推动流通转型、促进消费升级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是引领消费增长的新引擎。2018年快递业支撑网络零售额达7万亿元,新增1.5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18%。2018年“双11”当天网络零售交易额超过3000亿元,同比增长约27%。当天主要电商企业共产生快递物流订单13.5亿件,同比增长25.1%。“双11”快递与网购等多项数据均创历史新高,折射出我国消费市场所蕴藏的巨大潜力(见图1)。

从快递业看区域活力

快递业发展水平反映了区域经济总体实力和活跃程度,特别是经济数字化转型的程度。快递业发展水平高的地区,经济的活跃程度高、转型快;反之,经济的活跃程度则偏低,传统经济比重较高。2018年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十位的城市中,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苏州、成都及武汉8个城市的快递业务收入排在全国前十位,天津和重庆的快递业务收入排名相对靠后,分别位列第19位和第25位。其中,受地方经济结构的影响,重庆的经济增长属于投资拉动型,2017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万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接近90%,比同期全国水平高13个百分点。

图1 2013-2018年快递支撑网络零售额及占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比重

在我国快递业发展前十名的城市中,只有东莞和义乌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在全国前十以外,最为典型的就是义乌。义乌是世界小商品之都,也是电商之都。其经济主要动力来自商贸行业,2013年以来,义乌网上交易在数字上已经跑赢了实体交易,注册地在义乌的淘宝卖家(含天猫)账户达到10.8万个,交易超过50万笔的淘宝“金冠”店铺近1/10在义乌。2018年前三季度义乌的地区生产总值为899.7亿元,在全国排名200名以外。但快递业务量连续超过北京和杭州,位列全国第四,快递业务收入位列全国第六,以一个县级城市一百多万人的规模创造了全国5%以上的快递量,成为我国快递业发展史上的奇迹。义乌快递业以“低价、优质、便捷、高效”吸引了大量电商企业和创新创业企业集聚,经济活跃程度较高。

从全国总体空间布局看,我国快递揽收量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合占全国近七成,其中长三角占1/3,珠三角占1/4,京津冀接近1/10。在我国快递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前50强城市中,东部占39个,其中广东 、浙江和江苏分别占8个,占50个城市数量的近一半。从经济活跃程度、转型速度看,长三角优于珠三角、珠三角优于京津冀,京津冀要好于其他地区。东北地区的大连、长春、哈尔滨及沈阳四座城市快递业务发展的排名都落后于其地区生产总值的排名,其中相差较远的是大连和长春,大连的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22位,但是快递量排名49位,长春地区生产总值排名第29位,但是快递量未能进入前50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北经济的活力不足(见图2)。

图2 2018年1-11月各省(区、市)快递业务量对比

从快递量看消费能力

快递的投递量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消费能力。2018年1-11月,全国揽收派送比超过1的省(市)有浙江、广东、上海、江苏和福建,这些省份均为快递输出型区域,生产大于消费,产品除供本地消费外,还向周边和中西部地区辐射。投递量排名前四位的省份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和山东,与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四位的省份完全重合。加上北京、上海两个超大城市,前六名快递投递量合计占全国的48.8%,比揽收量集中度低21个百分点,消费区域间差异明显小于生产区域间差异。与揽收量排名相比,在投递量和消费能力方面山东均超北京上海,其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分别位列全国第三位和第二位。2018年11月13日这一天,投递量排名前10的城市为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武汉、成都、苏州、重庆和东莞,与我国地区生产总值排名前十位的城市高度重合,只有东莞的地区生产总值不在前十名(见表1、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