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经济
    主页 > 期刊导读 >

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特征

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的特征张克昕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表现在社会经济关系及其运动的各个侧面。在生产中主要表现为劳动力素质的持续优化,在消费中主要表现为消费结构类型的递进。然而生产力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都可以在文化消费中较为充分地反映出来。首先,文化消费是实现劳动力内涵扩大再生产的因素之一,它提高了劳动者的素质,从而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其次,文化消费的增长和发展,带来了社会消费结构的优化,而合理的消费结构则符合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再者,一个社会文化消费的水平显示了这个社会和民族的精神风貌,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更新,从而推动着人类文明和社会的进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重大变革,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生活消费开始向新的层次递进,文化消费在我国人民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开始发生明显的变化。本文拟就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中展示的某些鲜明的特点和值得注意的势态进行分析,从四个方面对我国消费经济学做些探讨。。一、形式、内容,对象的多维性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呈现空前繁荣景象。随着电视机、录音机的广泛普及,录相机的进入家庭,文化消费已开始由集体消费形式向个人消费形式转化。电影放映业已不再是中国人的“第一娱乐方式",文化消费内容上也}肖失了“样板”统一模式,各种文艺沙龙、音乐茶座和舞厅星罗棋布,舞台上各类文艺演出五彩缤纷。一些大中城市不断出现“体育热”、“游泳热”、“摄影热"、“音乐热”、“读书热’’,不少消费者全家沉浸在麻将、侨牌的乐趣中,“聂旋风”使大批围棋爱好者旋转不止,“力士杯”长城杯”健美赛吸引着大批的年轻人。不少城乡建起了大型娱乐中心,“环球电影"、“碰碰车”、“丛林鼠”、“激流勇进”各种游艺应有尽有。过去文化消费者主要是青年,如今成千上万的老人、儿童都加入到文化消费者的行列。这表明,人们的消费观念和对生活的追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种多形式、多品种、多层次的文化消费模式正在我国初露端倪。这种文化?肖费多维化急速扩充景象在我国来势迅猛,其原因有二:1.消费经济规律的普遍性。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开始发生明显变化,恩格尔系数下降,文化娱乐性消费支出比重增长,这是人们消费经济生活的普遍规律。建国近三十年来这一规律在我国经济生活中不明显,并不是这一规律在我国不适用,而是由于任何经济规律正常运转都需要有一个比较稳定的内环境、外环境。而我国建国以来经济一直不够稳定,这一消费经济规律·53·的重要外生变数在制约着消费经济规律的正常运行。建国初期,劳动者虽然收入增加了,但食粮支出费用在几年内却急剧增长,文化消费的支出没有明显变化。这是因为解放前我国劳动人民吃不饱,绝大多数农民靠糠菜充饥。翻身做主人了,消费支出的主要投向就是食粮消费。生存问题解决了,恩格尔系数才开始下降,文化消赘比重才开始上升,三年困难时期,人们又一次在饥饿线上挣扎,几乎一切收入全投向充饥,恩格尔系数再次上升,文化消贽支出比重下降;“十年动乱”时期,由于人为地限制,全国人民一色蓝、黄的着装,谈美犯禁几乎没有文化需求。在这种非常时期,无任何消费规律而言;这几年我国经济逐步走向稳定,人民温饱基本解决,但毕竞还处于过渡时期。其表现在;在人们收入大幅度普遍增长的情况下,恩格尔系数下降过猛,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反倒下降。1985年、笔者曾对河北省几个县的农民消费做了实际调查,发现农民普遍的食粮费用支出全在25%以下,相当于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居民的食物支出比例。然而这绝不是恩格尔定律在我国的显现。因为农民文化消费支出比重全在3%以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居民水平。原因很简单,农民所增加收入的大部分用于盖房。三十多年来,农民一直忙于温饱,无力改善住宿条件,今天终于吃饱饭了,收入又迅猛增长,可该盖个瓦房了。加之我国农民传统消费观念意识强,过惯了俭朴生活,在吃的方面支出基本维持原来水平,造成了恩格尔系数下降过猛的现象。根据笔者近两年对城市居民所做的家计调查来看,许多地区的居民恩格尔系数在40%以下,他们绝大部分的所增收入投向也不是用于文化消费,而是用于购买家用电器,搞家庭的基本建设。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相对稳定时期,人民开始达到比较协调的消费水平,消费经济规律也开始得以正常运转。2.“反冲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人民在封闭式的经济中生活,只是在为温饱而奋斗。多次政治运动的冲击,更使人们对文化消费无心顾及。如今,人们摆脱了精神上的受压抑状态,对文化精神消费需求如饥似渴。在这种还欠账愿望的反冲下,更加大了文化消费的近期规模。在这种“反冲作用”下,需求会超越文化消费的供给国力状况或违背一定的道德规范水准。比如,暑期的国内旅游热,给各地的铁路交通、服务业都带来了严重问题,甚至干扰了当地居民正常的安定生活,随着打麻将娱乐的解冻,不少地方赌博之风开始盛行。二、走向商业化我国传统文化讲究“义”而轻视“利”,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国家发展某些文化娱乐事业,其中心目的是为了让人们受教育,而不是让大家消谴娱乐。因此,长期以来官办的文化事业大多是靠国家财政拨款过日子,有关文化教育的产品,国家多是采取低利或补贴政策。如铅笔、橡皮等学生用品,计算尺、纸张等办公用品,电影、书刊等教育产品。在高档耐用消费品中,彩色电视机的价格一直相对偏低,恐怕也是由于它是政治、伦理道德宣传的固定资产。然而,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文化消费的特点是求实重利,带有明显的商业气息。如今,电影、电视、广播事业也注重“卖座率",也注重经济效益,借助广告赢得收入、征得赞助。这几年提职转干都要考虑有无文凭,于是许多消费者不惜破费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其原因之一是因为看到了它能增加其未来的收入。从去年开始,国家规定转干要严格限制,结果业余大专热迅速降温。笔者认为,这种文化消费走向商业化的特点固然有它的消极一面,但毕竟是对传统文化·54·1的发展。产生这种现象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由其特定的经济发展过程决定的。我国经济特征的一般是商品经济。商品经济是现代文化发展的强劲动力。但商品经济本身的发展还有一个从小到大,从萌芽到繁荣的发展过程。在其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层次上,人们对消费的态度也是不一样的。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各个生产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分配关系,而在商品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内,人们首先注重的只能是直接利益。此时,如果缺乏有力的引导和相应的措施,人们会不自觉地牺牲长远利益来谋取眼前利益。这也是当前我国改革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泛存的效益短期化病症的根本原因所在。这种效益短期化病症表现在文化消费上则是与传统经济条件下一样的对文化消费的牺牲。比如,我国广大农民文盲率很高,其原因固然是传统经济国力所致,但文化消费走向商业化后,这一症状仍未改变。部分家长为了眼前利益不让孩子上学,而让他们投入到小商品生产中去。据调查,江苏太湖边上的一些渔民,世代以捕鱼为生,有的一家几口都是文盲。他们没钱上学吗?并非如此。这些渔民的收入比普通农民高得多,有的还高于城市职工。只是他们认为,在湖里捕鱼必须掌握太湖的气候、风浪、鱼源,这是他们生活所依靠的知识,这些知识并不靠书本,而是靠在实践中体验。要成为一个渔民;就必须从小跟随父兄们经受风}良。其实,捕捞是一种原始经济,要想提高渔业生产力,必须利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人工饲养。这就需要了解水温、含氧度等许多科学知识,这样不学书本知识是不行的。而这种文化消费的引导,确实是件困难的事情。我国商品经济还处在一种非完备的发展形态中,且常有其母胎一~小农经济的印记。再加之我们指导思想上对文化建设意义认识不足,因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个经济实体内部不易产生对文化的全方位需求,此时商业化外环境的强化是有利于扩大文化消费在社会生活中的复盖面的。三、“示范作用”强二、不汜作用搬美国近代非正统经济学者凡勃仑从社会学的角度,提出了影响消费者行为不只是商品价格因素,有时社会因素之影响更甚。较低生活水平的消费者总是把比自己地位高的社会阶层的生活方式当作自己消费行为的典范。这种“示范作用”表现在我国主要有两个方面。1.国际文化消费的“示范作用"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也为发达国家文化开了方便之门。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及农村风靡着外国流行歌曲。不少国内消费者模仿发达国家居民的消费方式,许多青年看外国影片时,非常注意外国人的家庭陈设、消费习惯,品种繁多的文娱消费内容,甚至胜过对情节的欣赏。电影、电视中看到的一些文化消费内容,会很快地在国内形成消费流行。如高尔夫球、桌球等体育运动已在一定的社会阶层中流行,不少城乡已开始形成了打桌球热。2.“关系集团”的“示范作用”每一个消费者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总是属于某一个“生活圈子”。他的消费’行为活动总是受自己这个“生活圈子”里的人的消费行为活动的影响。这一点在我国消费者中更为普遍。我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等级制度,至今尚能见到它的遗迹。百姓们一般不与当“官”的比生活条件,只求他是个“好官”足矣。消费者只与本集团同等级人攀比就内含着文化需求的攀比,因为彩色电视机、录相机、录音机这些都是与文化消费直接相关的高档耐用消费·55·品,犹如家庭文化消费中的固定资产,再比如,彩色摄影的兴起和黑白摄影的倍受冷落就显现了浓厚的攀比效应。这种“示范作用”有时还表现在一种内在行态中。比如,有些家长想为孩子购买电子琴、手风琴,并投资让孩子参加代培班,他们往往要拉上几个知己,和他们一起购买(并买同一种产品),一块把孩子送到代培班。这样并非自觉地共享这种文化消费的乐趣与风险,心里才踏实些。当前我国城乡居民文化消费中示范作用明显,其原因不外乎是反冲效应和求同效应的结果。长期的旧文化管理模式造就了一大批精神饥饿者,文化禁锢一经解脱,国内文化消费的供给面对强大需求显得无能为力,这自然造成外来文化倍受欢迎,造成文化消费市场的群体自发调节的暂时局面。应该看到,在文化消费方面,这种示范作用在我国将较长时期内广泛存在,但也必须防范其在收入关系的刚性变动中所诱发的总需求膨胀,尤其是对外来的违背社会主义道德的文化及庸俗的文化消费内容要坚决抵制四、与经济发展不同步一般来讲,物质文明越发达,人们对精神食粮的渴求也愈强烈,物质文明的发展层次与文化需求的层次交替更新,二者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然而,当前在我国,文化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同步的扭曲现象集中地表现在“超前型”与“滞后型”的同时并存,这也是我国“消费早熟”与“消费晚熟”长期并存的消费结构在文化消费中的反映。1.“超前型"文化消费的发展规模有时会超越国情、国力的承受力,这是发展中国家经济“起飞"时期泛存的现象。“超前"的规模和程度与国家的传统经济体制、文化政策有关,也与国民的文化素质有关,还与一个国家的具体国情有密切联系。我国文化消费的超前型主要表现为:①国家用于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财政费用入不敷出。近几年,我国用于文教卫生事业的财政费用以年递增15.2%的速度增长。“六五”期间实际平均支出超过了同期财政收入1172亿元。在当前文教卫生事业基本由国家财政支出的模式尚未改变的情况下,文化消费的发展显然是超前于国家经济实力的。②居民实际文化消费水平增长过快,高档耐用消费品普及过快。由于我国居民收入的同步增长,使文化消费需求投向市场过于集中。这就必然导致了许多消费品的生产规模过于扩大。比如,到1986年上半年止,北京市每百户居民彩色电视机拥有量还不N20台,而至1986年底,普及率已达50.9台(这个水平已超过了七十年代日本人均国民收入1600美元时的平均水平)。彩电市场需求对供给的强刺激,造成了彩电生产线引进过多却仍不能满足需求的反常现象。当然,象彩电、高档收录机、照像机之类耐用消费品的迅速普及乃是我国人民经济生活中的可喜现象。但与此同时,还存在问题的另一方面,我国许多消费者是靠节衣缩食来购置“目标商品"的,这就造成部分消费者在生存资料尚未丰裕,膳食营养不尽合理的条件下,就把目光转向对发展、享受资料的需求,形成物质消费与文化消费层次的扭曲现象。⑧消费效果差文化消费也需要一定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由于消费者自身素质差或消费外环境的不配套而达不到文化消费预期的目的,也可视为某些文化消费的超前性。比如,个体户开放影视业服务部,这本是活跃消费者文化生活,增加文化消费供给的好途径,但据调查,有违法行为·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