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技术表达与消费蓝靛瑶服饰制作技艺研究
身体是我们以之为起点去适应生存和思考社会文化的空间,许多观念价值都是以身体为中介而形成的。 装饰是身体的延伸,也是个人身体表达自我的载体,亦可以对身体实施话语建构[1]。 乔安妮·恩特维斯特尔指出,没有人的身体,衣装就缺乏动感和完整性[2]。民族服饰既包括了对个体自然身体的态度, 也表达着对社会身体和集体身体的认同。 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凌云县蓝靛瑶的蓝靛染布与织绣技艺历史悠久、独具特色,探讨其服饰形制、身体与技艺的错综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蓝靛瑶人民群众的衣装、身体与自我是不可分割的,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 本文透过身体的视角,从蓝靛瑶妇女在服饰及其制作技艺中展现出的身体技术、文化观念和身体消费三个层面出发,探讨蓝靛瑶文化中身体与服饰、人与技艺的本质关系。
一、百色市凌云县沙里瑶族乡果卜村蓝靛瑶概况
凌云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云贵高原东南边缘,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短夏长;凌云县城古称泗城,是一个有着近千年州、府、县治的历史文化古城。 凌云县居民以壮、汉和瑶三个民族为主。 蓝靛瑶主要分布于伶站瑶族乡的袍亭、那留、平兰村,朝里瑶族乡的百朝、羊囊、兰台、平塘村,沙里瑶族乡的那伏、浪伏、果卜、那仰村,玉洪瑶族乡的玉保、下谋、九江、盘贤、汪田、莲灯、伟利、乐凤、那力村,泗城镇的览沙、金保、平林、腰马村,下甲乡的河洲、双达、平怀村,逻楼镇的林塘、磨村、滥村[3]。
果卜村位于沙里瑶族乡东北部,全村的主要产业是林业、农业和养殖业,其中经济作物包括八角、油茶和杉木。 八角种植面积较广,是重要的经济作物。 以前当地人种植茶油树是为了自给自足,而今由于有市场需求也用于出售。 耕地面积相对较少。 养殖业由鸡场和猪场组成,规模都比较小,条件简陋。果卜村现有423 户1 893 人,全村共8 个屯,其中那播屯分为上那播和下那播两组,共56 户243 人,有李、邓、黎、韦、盘和黄姓,还有一户是近两年搬迁来的张姓。那播屯的蓝靛瑶大多是民国时期从贵州遵义迁徙到此,距今大概有130 多年的历史①。当时蓝靛瑶的一位先祖相中了果卜村的风水,于是在此落户;随后更多的蓝靛瑶人也纷纷迁到这里,建成了那播屯聚落。 20 世纪90 年代以前,果卜村有一所小学供村中孩童上学。 如今村里不再设小学,适龄儿童全部去距离约20 公里的沙里镇小学。 历史上,蓝靛瑶妇女受教育程度较低,如今大大改观,村中不仅保留了如今已难得一见的蓝靛池,而且完整地再现了表征妇女身体技术与实践的蓝靛种植、染布、刺绣体系。
二、女性身体技术的呈现:织绣
身体不仅是单纯的物质存在, 而且是深受社会传统影响的社会的构成部分, 各种传统的、有效的身体动作形式都是一种聚合“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的社会传统性行为,他们在实质上是“技术的”[4]。 蓝靛瑶的服饰技艺凸显了女性个人身体的特有禀赋:她们从自己独特的身体结构出发,对特定的文化环境进行了无数次的实践,最后在集体性的解读与交流互动中获得了认知, 掌握了一种既可以表达自我又可以与他人进行社会交往的为社会所承认的身体技术。
刺绣,是蓝靛瑶妇女借助针线表达蓝靛瑶生活经验与文化的一种身体技术。 蓝靛瑶妇女非常喜欢刺绣,闲暇时针不离手;每年十二月和一月是她们的刺绣时间。 刺绣是衡量一个蓝靛瑶姑娘是否有悟性、是否机智能干的重要标志。 蓝靛瑶的姑娘一般从七八岁开始学习刺绣,学习的内容以十字绣和平绣为主。 十字绣是一种富含历史意蕴的手工艺术,是用于组合大花等纹样的常见绣法之一。 妇女在使用纯棉丝线、金银线、彩虹线等绣线和绣布、剪刀以及顶针的前提下,采取经纬交织的搭十字方法,根据绣布的纹络在密集的十字针脚中适当穿插空针而成。 蓝靛瑶妇女一般不在绣布上勾勒图案纹样,而是凭借自我的想象力和聪明才智谋篇布局,从绣布的背面起针,每针都构成一条对角线,每两针相交叉便是一个十字,进而构成形态各异、灵动传神的图案。 平绣是一种近似于网绣的针法,是妇女根据布料纱线的经线或者纬线平挑而成,是一种表现面的绣法。 平绣讲究“匀、平、齐、顺”,即绣线的距离要均匀、绣面要平、起针点和落针点必须整齐而且绣线的方向必须按顺序朝向一致。 妇女一般用平绣针法绣小花、小叶等图案,平绣不适用于绣大图案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