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国:双节消费升温仅是中国经济的一次“热
今年,受疫情影响我国消费受到抑制,上半年消费增速有所下滑,让不少人关心,近年来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消费这一“主引擎”是否依然强劲。
一、“双节”消费市场“火热”
今年国庆节与中秋节相逢,在做好“双节”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基础上,中国消费市场有序回暖,部分地区和行业呈现消费市场的“火热”局面。据商务部监测,10月1日至8日,全国零售和餐饮重点监测企业销售额约1.6万亿元,日均销售额比去年“十一”黄金周增长4.9%。据文旅部数据,假期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分别同比恢复79.0%和69.9%。
在今年电影行业遭受疫情重创、目前影院上座率仍控制在75%的情况下,国家电影专资办的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14:30,国庆档收获36.96亿元票房,虽然比去年国庆档44.66亿元有所下降,但仍取得中国影史国庆档票房第二的成绩。现场观众说:“中秋又连着国庆,我觉得应该是很值得团圆的日子,全家出动一起看个电影,我觉得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事情。”
从消费热点城市来看,据北京市商务局数据,假日8天重点监测的百家企业实现销售额65.7亿元,同比增长18.6%。上海市商委数据显示,双节期间上海437家大型商业企业实现销售额123.8亿元,同比增长13.7%。其中,商品消费、夜间消费热点频出,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消费回暖,餐饮消费人气回升。
中国“双节”期间消费的火热局面,也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近日,西班牙旅游推广协会秘书长卡洛斯·阿韦利亚表示,西班牙政府应该借鉴中国经验,争取早日控制住疫情,重启西班牙低迷的旅游业。当地时间10月6日,南非经济专家劳拉·霍德斯在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表示,“双节”假期中国国内旅游业的火热将带动中国其他产业的共同增长,从而有助于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二、疫情过后,四大消费领跑市场
因疫情影响,今年上半年的消费都受到严重影响,但我国的消费能力、水平都没有改变,只不过因为疫情的防控而受到抑制,下半年疫情过后,消费即呈现井喷式发展,未来中国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实物消费、服务消费四大消费将领跑消费市场。
1.新型消费。包括文化及健康养生,在疫情过后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假日期间,图书馆、博物馆等假期“充电”场所成为不少市民的首选“打卡”地。各地艺术团体推出的戏剧、电影、音乐、舞蹈等活动,为市民带来高水准的文化大餐。这次疫情前,我国电影行业一直呈现快速消费趋势,但在疫情影响下,号称“最强春节档”的影院全部撤档、停业,疫情以后,“双节”假期迎来了观影潮。
此次疫情给全国民众带来的最大经验,就是通过锻炼提高免疫力。疫情过后,将会出现全民运动的高潮。因此,网球、排球、篮球等各种球类和田径、马拉松、体操、瑜伽等运动,都会得到进一步兴起。与此同时,养生、中医药为主的老年健康需求也会兴起,这将带动中国中医药健康发展。
2.升级消费。此次疫情的冲击也恰恰是中国进行一场“新型消费革命”的最好时机。升级消费有三个核心抓手:一是消费方式升级,可以通过线上线下、移动支付,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实现消费的便捷化;其次是消费服务的升级,通过个性化服务、点对点的服务,精细化的服务,使消费对象得到最大的消费满足,从而乐意消费,同时要引导环保消费、绿色消费;第三,升级消费要进一步推进消费的区域化、国际化,也就是要发展好跨境电商服务。
3.实物消费。我国商品零售占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的比重很大,2019年中国商品零售总额为364,928亿元,占20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1,649亿元的89.3%。尤其疫情之前,中国可支配的人均消费30,733元,实际消费21,559元。特别应该提到的是,农村居民的消费呈上升趋势,2019年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高达83.19%,总体来看,主要是零售商品的销售。疫情当中通过快递、线上订购较多,预计今年全年商品零售将会稳步发展。
4.服务消费。包括餐饮酒水咖啡和家政,中国是全球酒类消费的大市场,疫情过后,无论是白酒还是葡萄酒都会呈现较大的、跨越式的消费。中国还是茶叶之乡,全国有茶园面积约4400万亩,茶叶年产量约260万吨,分别占世界的60%和45%,稳居世界第一位。咖啡是年轻人的爱好,疫情后也会有很好的发展。另外,疫情后家政服务更显重要,高水平、高质量的家政服务需求会增加,目前中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总量逾3000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