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经济
    主页 > 综合新闻 >

国研中心专家谈中国经济:消费要追投资可补,

新华社北京2月3日消息,2020年中国经济交出亮眼成绩单,人们对“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发展满怀期待。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如何?“三驾马车”拉动牛年经济的马力究竟有多大?围绕中国经济运行的一系列热点话题,新华社记者近日采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陈昌盛。

合理看待经济增长起伏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下降6.8%,是1992年有季度统计以来的首次负增长。

陈昌盛说,受去年各季度GDP的基数影响,今年全年经济增速将呈现“前高后低”的走势,特别是一季度可能出现两位数的高增长。

两位数增长,是否预示经济过热?增速“前高后低”,是否意味着经济后劲不足?

“不论几位数,都要合理科学看待。”陈昌盛说,今年一季度出现高增长,并不意味着经济过热。同样,下半年季度经济增速相对放缓,也不意味着经济快速下滑。剔除基数因素影响,从实际经济运行情况和疫情以来环比增长幅度看,今年经济运行会相对平稳。如果将2020年和2021年平均来看,经济增速与现阶段经济潜在增长水平大体相当。

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陈昌盛建议,不要受数据短期波动干扰,避免出现政策过早退出或突然加力等问题,要巩固经济向好态势,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消费要追,投资可补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三大需求中,投资拉动GDP增长2.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主要动力。相比之下,消费受疫情影响明显,全年最终消费支出下拉GDP0.5个百分点。

陈昌盛认为,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出现一正一负与疫情冲击的特点有关。“投资可以找补,比如一个项目,上个月没建,两个月后可以再建。消费则不同,除了少数消费之外,服务、餐饮等类型的消费一旦错过了,就很难弥补。”

尽快恢复消费元气已成为当务之急。陈昌盛认为,促进消费回到正常水平要重视百姓和企业的需求,包括制定出台支持相关领域发展的对策方针,持续提高居民收入,恢复居民消费信心,积极保障市场供应,尽早补齐消费短板。

“2021年,拉动经济增长更重要的动力取决于消费和中小微企业的恢复。”陈昌盛说,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消费市场的进一步复苏和消费需求的持续释放,不仅有助于加快中小微企业复苏步伐,也将为中国经济常态化运行注入新的活力。

陈昌盛说,面对疫情大考,中国经济逆势而上,交出的答卷意义非凡,值得骄傲,这也再次表明中国仍是世界经济的靓丽增长线。但要实现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仍然需要艰苦奋斗。

中国经济逐步恢复常态,同时也要看到风险和挑战,特别是疫情和外部环境仍然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外部疫情的输入和内部疫情的零星散发需要重点防范。”陈昌盛分析认为,近期一些地方出现局部疫情,但从边际影响上看小于去年,不至于对我国经济带来二次冲击,经济恢复的势头不会被打乱。

与此同时,他还提示说,主要经济体宽松政策溢出效应、美元汇率大幅波动、债务违约、房地产市场和金融风险等都不容忽视。

新开局怎么干?把握好宝贵时间窗口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陈昌盛指出,中国已率先控制住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这种相对优势为我们赢得了时间窗口。相比往年保增长、稳增长,今年宏观经济指标和总量压力都没有那么大,应该把更多精力用于提升效益,改善质量。

所谓提质增效,陈昌盛形容,就是同样一分钱,花得好便能产生更大价值。之前没有力量顾及的改革领域,可以在千载难逢的窗口期发力,进一步推进全方位开放,推动高质量发展。

疫情期间,中国数字经济取得超预期发展。“跟踪流调、管理轨迹等过程都被插上了‘数字化翅膀'”,陈昌盛说,未来还要进一步增强数字化转型意识,促进数字经济在后疫情时代发挥更大作用。

此外,在他看来,绿色转型、城市更新以及参与全球治理改善等领域也都将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通过培育新引擎,确保开局之年见到新气象”。

编辑/樊宏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