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经济
    主页 > 综合新闻 >

2021,新消费品牌加紧构造护城河的最好时机

编者按: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李檬”(ID:imslimeng),作者:IMS天下秀创始人,36氪经授权发布。

2021年的消费市场呈现复苏趋势,国内开始出现一些乐观情绪,近期有人问我:“2021年,会不会再出现新一波新消费品牌扎堆崛起的机会?”

其实,我更关注那些已经“崛起”的新消费品牌活得好不好、活得久不久?

那些快速“崛起”的新消费品牌面临一个补短板的长期过程,至少有两大短板需要补强。

一是摊薄营销成本:新消费(新国货)品牌深度渗入社交社群(包括微博、西五街、小红书等等),擅长直播、短视频等新媒体传播方式,但营销投入的占比过高(传统品牌营销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大概是10%左右,新消费品牌的这一比例超过30%的很多,超过50%的也有),如果未来不具有长期的高复购率,是不可持续的。

二是筑牢续航能力:2012-2014年间就有一波“淘品牌”的崛起,天猫美妆品牌前10名的榜单上,“淘品牌”占三席,阿芙连续两年登顶;2018-2019年间,又有一波“新消费品牌”的崛起,完美日记连续2年处于潮流之巅。时不时会有人猜想,国内耳熟能详的那些国际大牌什么时候会被“取代”?时至今日,“淘品牌”“新消费品牌”面孔换了不少,2020年,前10名的位置还是被传统欧美日韩的大牌牢牢占据。

什么叫高价值品牌?你要有足够深、足够宽的护城河。巴菲特曾直言:“不论你给我多少钱,让我击垮可口可乐、迪士尼,我也做不到。”

去年,我在《在2021来之前说说新消费品牌》一文中就曾提醒:“新消费”概念激发的想象正在被快速消耗,过度卖文案、卖情怀,已经很难提起消费者的兴趣,很多创业品牌初露锋芒,就有了很多竞争对手。

我认为,2021年,新消费品牌最需要做的,是给自己建立一道道护城河、战壕、铁丝网。

01 “新制造”“新营销”时代,消费品牌,为什么难以给自己构筑护城河

现今的消费品牌,从0到1很快,从1到N很难。

在“新制造”“新营销”的大背景下,消费品牌的成长逻辑已经变了。从0到1已经不难,绝大部分环节(包括设计、制造、物流、铺货等等)都可以外包出去,而真正的考验在从1到N,要长久留住用户5年、10年并不容易。

1“新制造” 使创业品牌更快成长

去年9月,阿里巴巴的“新制造”平台——犀牛智造已经成熟,拼多多、京东旗下的京喜、网易严选等电商平台,都宣布在过去几年中通过改进工厂,实现了M2C(从工厂直达消费者)模式。国内厂商的精细分工,形成了成熟的“新制造”体系。比如杭州九堡(以及附近的滨江、萧山、西溪),密密麻麻聚集了几千家服装工厂,还有面料、拉链等等各种供应商,很多新消费品牌在这里设立了后方基地,挑货、选货、卖货,变化灵活。类似的还有东莞大朗镇,精细分工和供应链的灵活十分惊人。有人甚至感叹,多少供应商箭在弦上,苦等一个好创意万箭齐发。

你看红人直播卖的那些衣服,款式很多很时尚,但每一款产品的实际销量很少,都是瞄准小众的年轻消费者嘛。那么,供货怎么办?以前你给一些大工厂下订单,至少5000件起订,但是一些新消费品牌(以及优衣库、ZARA这些老牌),一款产品的销量一般也就几百件。老工厂不行,但“新制造”平台以快速反应的柔性制造,可以解决。

比如,过去3年,电商平台上多个中小商家试点与“新制造”工厂的合作,一步一步跑通了小单起订,其中一家生产牛仔裤的企业,之前的退货率高达5%,和“新制造”工厂合作之后,残次品几乎消灭了,退货率降到千分之几。

2 “新营销” 使消费者被粉丝化

现今的主流消费者普遍被社交社群“种草”,就是被植入“买东西的灵感”,抖音、B站、小红书等平台的年轻人特别多,几乎是未来10年购买力的主体,他们被“种草”以后,渐渐成为了一种新生活方式、新生活态度的拥护者,成为某些新消费品牌的粉丝。

现在的共识是“没有粉丝的品牌终将消亡”,而红人是将“粉丝”还原成“消费者”的那个物种。像钟薛高雪糕、乐纯酸奶、王小鲁鸡爪、螺元元螺狮粉等等,在红人和粉丝的社交驱动中,透过在抖音、西五街上的产品测评视频,迅速将粉丝流量转化成为实际的销售额。

“新制造”已经帮你解决了产品供货,“新营销”已经用“消费者粉丝化”的方式帮你锁定用户。加上现今1美金的平均快递成本就可以通运全国,品牌也可随时随地触达8亿网购用户。超过100万的红人透过IMS天下秀平台直线对接万千消费品牌,品牌可以透过红人获得跟消费者的高效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