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纺织工业原料是基础
曾任新中国纺织工业部副部长、党组书记 ( 后任部长、党组书记 ),直到 1981 年任国务院顾问,主持纺织工业部工作 ( 其中 1970-1977 年,一轻、二轻、纺织三部合并,任轻工业部部长 ),领导全国纺织工业 32 年,为开辟我国纺织工业的发展道路作出了重大贡献,是新中国纺织工业的奠基人。
多年来,纺织工业面临的问题,一直是生产不能满足消费需要,原料又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根本问题在于原料,原料是基础的基础。
增加棉花储备
钱之光在到纺织工业部任职前,就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的领导下,抓棉花生产,召开全国棉花会议,改良棉花品种,加强纤维检验,贯彻合理的棉粮比价,使棉花生产在较短的时间内有了一定的发展,适应了“一五”纺织工业建设的需要。
1949 年7 月,陈云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财经会议讲话指出:“组织购棉这件事情,担子很重。”“华北、华东、华中都要保证棉花收购计划的完成。”钱之光在全国棉花会议总结时说:“本年度原棉供应问题的解决,不仅是单纯的采购问题,而且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
1951 年5 月,纺织工业就因棉花供应不足,中央财政经济委员会决定全国公私营纱厂于6 月6 日起停工一个半月。可见棉花供应对纺织生产的重要。关于发展棉花生产的重大意义,1962 年2 月陈云在国务院部委党组成员会上说:“国家用一块钱收购棉花,纺成纱织成布,就可卖4 块钱,如果用来生产针织品,回笼的钞票就更多。”
1958 年钱之光在中共“八大”会议发言说:“发展纺织工业,还必须积极解决原料的增产和储备同题。纺织工业的大部分原料都取决于农业,农业发展速度的快慢,不仅直接影响到纺织工业的发展速度,而且原料质量的好环,也关系到织品质量的高低。”“希望农业部门、农产品采购部门和各地同志,在注意增产粮食的同时,也注意增产纺织原料,提高原料质量和改善供应工作,如改进羊种、提高羊毛质量,使我国精纺用毛能及早自给;增产蚕茧,提高蚕茧质量;改进棉花的轧制工作,减少棉花含杂等等,并在增产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原料的储备。”1958 年1 月,国务院对商业部关于棉布供应问题报告的批示指出:棉花、棉布都应增加储备。“有了这个储备,如果遇到一个欠收年,就可以基本上保证棉生产与产品质量的稳定,也不至于在棉花欠收时再减少人民的消费定量。”以后,不但农业部、商业部、合作社、纺织部和省市共同抓棉花生产,周总理也每年都亲自主持召开全国棉花会议。可见纺织原料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和作用。
在抓原料生产的同时,特别注意根据原料的供应情况,合理组织纺织生产,搞好原料和生产的平衡。1960 年5 月,李先念在听取纺织部关于生产安排的汇报时指出:“生产安排,必须坚持瞻前顾后、留有余地的原则,不能满打满算。”同年9 月,中共中央批转纺织部关于生产安排的报告又特别指出:今后在安排纺织生产计划时,必须进一步贯彻执行“统筹兼顾,全面安排,瞻前顾后,留有余地”的原则,以更好地组织生产和保证市场供应。更要注意原料储备,以丰补欠,坚决不搞“无米之炊”。
钱之光领导纺织工业部几十年,在组织生产中,一贯坚持这些原则,坚决顶住棉花“放卫星”等浮夸风,虽然一时受到了一些非难,但保证了纺织工业平稳有序的发展,更得到了普遍的称颂。对于每年的棉花产量,相关部门历来看法不一致。每当出现争执不下时,李先念总是同意钱之光的看法,并以钱之光的计算数据为准,确定生产销售计划。
发展化纤工业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耕地较少,农业生产滞后的大国。要解决广大人民的穿衣问题,关键要解决原料问题。粮棉争地成为历来困扰全局的重大问题。根据各国工业化的经验,增加纺织原料的供应,不能全靠农业原料,必须大力发展工业原料。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钱之光经过调查研究,特别是对国外解决纺织原料发展化学纤维的调查研究,就向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实行“发展天然纤维和化学纤维并举”的方针,得到采纳和支持。党中央在对纺织工业部党组关于发展化学纤维的批示中指出:报告中提出的今后纺织工业发展的方针,即实行发展天然纤维与发展化学纤维同时并举的方针是正确的、必要的,应该采取必要的措施,认真贯彻执行。执行这个方针,就可以大大增加纺织工业原料的来源,加速纺织工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