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经济
    主页 > 期刊导读 >

浅析现阶段公共艺术发展趋向及对策

图1

2013年5月2日香港维多利亚港湾出现一只名为小黄鸭的巨型公共艺术作品。该作品由荷兰艺术家Florentijn Hofman创作后在世界各地轮番进行展出,当“巨型鸭”到达中国香港时,在民间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类媒体竞相转发,市民争先恐后的一睹大黄鸭的风采,并引来各地效仿。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大众对公共艺术这种新型艺术产业的浓厚兴趣,预示了公共艺术在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存在着无限的可能性。但与此同时,这种大反响背后,也产生了很多诸如山寨小黄鸭泛滥流行等问题,这也在一定层面上说明了公共艺术是当下社会大众心理及当下社会潮流的一种反应。如今,公共艺术在我国已有四十来年的发展历程,已然掺入社会公众生活的方方面面,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今社会的日常生活,但是同时也暴露很多问题,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其未来的路还很长。故作该篇文章来为浅诉公共艺术发展趋向及其对策。

一、浅谈公共艺术的概念

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时代产物下的文化现象,它既包含着美学,又具有象征意义。多数情况下,公共艺术的创作主题、表现形式等均能体现一座城市的构建水平和与该城市相互关联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发展关系。

公共艺术真正的文化核心内涵从法律层面到文化层面,迄今为止还没有形成一个非常清晰统一的概念。所以“公共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在艺术领域尚未有一个明确的解析概念。但是并不一定是一件坏事。当前我国公共艺术的概念是随着各类大学公共艺术系、公共艺术学院学生和老师们不断探究,以及公共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其未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公共艺术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显著特征,是一个不断认识和发展的过程。

二、我国公共艺术的起源

我国公共艺术较西方国家发展较晚。80年代中晚期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公共艺术在我国发展创造了条件。

公共艺术在国内出现,主要是以城市雕塑和壁画的形式在公共空间中展现。其开源是1979年9月26日的北京《首都机场壁画》,这件作品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件由多元艺术题材组合而成、国家发起的集体美术创作活动。1979年距今正好41个年头,而这41个年头,也和改革开放的时间对应。这一点再次说明了公共艺术的起源和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首都机场壁画》已经被列为我国艺术史上的重大标记性事件。(如图1)

三、当前我国公共艺术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公共艺术虽然在这四十年中的发展有星火燎原之势,但是正如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一般,还处于初级阶段。其中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下面来大致谈谈公共艺术最近存在的一些问题:

1.公共艺术家所做的公共艺术作品及其在创作作品中的延展思想还处于“未编辑”的状态。这样的一个状态导致了公共艺术从概念到呈现形式都还处于一种含糊不清的状态之中。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需要相关学者为对我国公共艺术在各个时期的具体事件做更全面的档案记录及内容编纂,建立更多诸如《公共艺术年鉴》这样有规划的、系统的档案。

2.公共艺术的边界概念讨论过于单薄。这需要公共艺术与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多做探讨,促进学术之间的交流,使得公共艺术边界问题能在多学术之间放射性展开讨论,以此促进更加科学客观地进行公共艺术批评和记录,为公共艺术未来的学术探讨和发展奠定稳固的学术成果沉淀。

3.据相关调查研究问卷表明,我国公共艺术在公众领域涉及的广泛度还不宽,公众对公共艺术的了解还是不深,大多停留在观赏层面,缺乏深度了解,对公共艺术家及其相关著作的了解也有所欠缺。针对此状,相关部门可以借用网络新媒体等渠道来为公众对公共艺术及公共艺术背后传达的社会价值观进行普及。各类高校要提高公共专业艺术学生、老师的素养,结合实践让相关专业的学生了解到公共艺术在一个城市、国家思想文化中占据的位置。

4.我国公共艺术相比较于其他领域的艺术设计还存有表现形式相对枯燥无味的弊端。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增强公共艺术设计的娱乐性、纪念性、实用性、点缀性还有休闲性。在进行公共艺术建设前,需要弄清楚艺术作品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注重公共性的同时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因地制宜探讨地区文化、因人而异加入文化生活的相关要素。除此之外,在进行公共艺术设计时,还需要融入诸如视觉、空间、声音等元素,加强与公众的互动,使公共艺术不仅在地域中具有“公共性”,更在思想、形式上也具有“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