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经济
    主页 > 综合新闻 >

从“生活消费”到“娱乐消费”,明朝市民消费

引言:
一个社会阶层的消费观念主要取决于他们收入的多少以及当时的物价变化。而从这些变化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一个经济发展状况。
当然,决定一个时代经济发展状况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还是主要取决于社会的动乱与否,以及是否有自然灾害发生。
在明朝后期,随着社会的安定以及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人的消费支出从生活消费为主,转变为娱乐消费以及精神文化消费。
这种消费观念的变化,标志着明朝的经济发展变化。那么在明朝这一变化到底有什么外在表现呢?对于明朝市民的生活又有什么重大影响呢?
一、明朝基本物资的价格波动状况
“衣食住行”是现代社会人们生存所必须要面临的四个基本问题。
当然,对于中国古代大部分被困在田地里的普通百姓来说,主要面临的还是衣和食方面的问题。

明朝儿童
由于古代生产力低下,所以衣食问题也没有现在这么复杂,在古代只要有的吃有的穿就行了,没什么讲究。
下面主要就衣、食两方面比较一下明朝的物价变化。
衣服对于古代的农民来说几乎可以算是一件奢侈品了,在战乱年代很多人都是衣不蔽体的。
就算是在和平年代,也有全家人共用一套衣服的情况出现。
在明朝普通民众所穿的衣服大多是廉价的麻布衣服或是稍微好些的棉布衣服。
更高档的面料制成的衣服则是奢侈品,不是普通农民能消费得起的。
在明代的主要产棉地松江府,质量一般的棉布每匹价格在一钱到两钱银子之间,最贵的价格在三钱银子到五钱银子之间,质量最次的只要不到一钱银子。

古代银子
对于普通的农户来说价格还是很友好的。当然在往上的价格可就是飞跃式增长了,仅比棉布高一级的绫布就至少比棉布贵十倍,更不提那些锦缎了。
在“食”这方面,普通群众主要关注的就是米价。由于明朝战乱不断,所以米价一直处在较大的波动之中。
尤其是明朝末期,米价的波动更是如坐过山车一般。
根据《五伦书》的记载,太平年间“浙西米价极廉,白米十分一升”。由于正处在盛世时期,这时候的米价十分低廉,但是到了明末米价却越涨越高,越涨越快。
根据史料记载,天启之前明朝每石白米不过7钱银子,但到了天启至崇祯年间,每石白米的价格已经超过1两银子,即使是最便宜的时候也要1两银子。
历经明清两朝的陆衡也记载了明末米价的上涨。根据他的记载,在他幼年时,米价每石只需5钱银子。
但到了万历三十六年,由于发生了水灾,米价涨到了每旦一两三钱银子。
到了崇祯十三,米价更是高达每石一两六钱,导致百姓吃不起米,引发了暴乱。
我们可以看到明朝基本生活物资的价格变化基本上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相挂钩的。

大米
社会环境平稳时价格就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准,社会动荡时物价就飞涨,物价的整体波动十分明显。
二、明朝社会各群体消费支出的状况
看完了明朝基本物资的价格变化之后,我们再来看看明朝各个社会群体之间消费观念的变化。
看看他们的消费支出主要是在那个方面,这里也是分为两点来看,分别是日常生活消费以及娱乐消费。
不管出于哪个社会阶级,明朝人的日常消费也离不开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其中衣食当然是消费主力。但是由于所处的社会阶级不同,衣食消费所需要的的钱财当然也不同。
比如明朝的官员阶级,明朝的官员每年所需要的耗费的银子随着官职的不同是有很大差异的。
比如京官,按照明朝平均物价水平来看,一个京官一家人一年的消费支出大约在50两银子左右。
当然这是一个最低数字,不包括请客吃饭和逢迎上官所需,如果加上人情消费一个京官一年起码需要支出300多两银子。